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米那热·阿迪里别克
通讯员 文博院 李晟萌
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以石油命名的城市,克拉玛依的历史同新疆油田的发展息息相关。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,几代石油人怀着崇高的理想,奉献自我,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许多动人故事。
在他们之中,有一位名叫魏景明的地层古生物研究人员。在原新疆石油管理局工作的几十年间,他不仅通过对地层古生物的研究为寻找石油资源做出了巨大贡献,还发现了亚洲大陆第一具翼龙化石——“魏氏准噶尔翼龙”。
今年,市文博院工作人员专程前往厦门,拜访了93岁高龄的魏景明。魏景明为大家娓娓道来了当年那次偶然的重大发现。
组建研究团队
1949年,高中毕业的魏景明参军了。他加入了西北第一野战军一兵团,参与到建设新疆的事业中。
“当时的新疆百废待兴,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人才,其中就包括油田地质勘探。所以,组织就派我们去苏联学习石油知识。”魏景明说,1952年,他前往苏联克拉斯诺达尔市石油专科学校攻读石油地质专业。
在苏联进行地质实习期间,魏景明总能采集到许多化石,受到一位对古生物颇有研究的工程师影响,他从那时起对古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在魏景明看来,古生物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,对与古生物紧密联系的“三古”(古地理、古气候、古生态)进行研究所得到的结论,可以作为资源勘探的重要依据,这也成为了他今后研究古生物的主要原因。
1957年,魏景明回国进入新疆石油管理局工作。那时,新疆石油管理局各单位对古生物学的研究较为薄弱。魏景明希望组建地层古生物队,加强对基础学科的研究,并在准噶尔盆地开展研究工作。同时,他还前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进修,并在那里收集了大量资料,为之后的地层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科学支撑。
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,在魏景明与其他同事的努力下,新疆石油管理局大古生物(双壳、植物)研究专业组成立了。随后,魏景明带领团队对地质与古生物开展了更广泛、更深入的研究。
那时,魏景明常说:“我们搞地质研究,眼睛要勤,腿也要勤。多跑一点,走的范围大一点,我们的发现也就更多。”
正是这样的要求,让他们在之后有了更大的收获和成果。
发现翼龙化石
上世纪六十年代初,为了给祖国寻找石油资源,魏景明同地层古生物队的6位同事一起驱车前往乌尔禾区,在那里建立了工作基地。
“我记得那是一个清晨,我队在白杨河下白垩系剖面进行古生物化石采集。我按照寻找化石的经验和习惯,向一条被雨水冲刷的小沟中走去,刚进沟几步,面前就出现了一块白色、中空的肢骨化石。”魏景明回忆说。
随后,他又发现了更多的肢骨,但判断这些肢骨的原埋层区,还是比较困难的。通过仔细地观察,以及更深一步地探索,魏景明找到了化石埋藏层位。
在对埋藏层位进行挖掘的过程中,魏景明发现了更多化石,这让他感到异常兴奋和喜悦。
他喊来同伴,大家一起进行了进一步发掘,相继发现了头骨、脊椎骨、上下颚骨等。
如今回忆起来,魏景明还是很激动。“最后,我们将挖掘出的化石按次序编号,包装好后,带离了这里。”他说。
随后,这组化石被送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。
一年后,研究员杨钟健经过研究与鉴定,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,在论文中,这批化石被命名为“魏氏准噶尔翼龙”,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的公认。通过进一步研究,他们了解到,“魏氏准噶尔翼龙”翼展可达3米,尾巴短,视觉发达,嘴前部向上翘起,没有牙齿,靠捕食湖边的鱼虾及软体动物为生。
“这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。”魏景明感叹道。
“魏式准噶尔翼龙”的发现不仅填补了翼龙发育演化史中的一项空白,还填补了早白垩纪翼龙演化发展的地史空白阶段,更是为全球翼龙动物群演化生态及古地理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,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。同时,根据对准噶尔翼龙化石的研究,可以推测出翼龙当时的古地理、古气候、古生态环境,为克拉玛依乃至准噶尔盆地区域油气潜力与质量的评估、勘探提供了参考。
现收藏于新疆石油地质陈列馆的魏氏准噶尔翼龙化石。
魏氏准噶尔翼龙化石(局部)。
魏氏准噶尔翼龙化石(局部)。
1969年,魏景明(右)在塔里木盆地西部调查时的照片。
CopyRight:克拉玛依日报社
所有内容为克拉玛依日报社版权所有.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65120190002 新ICP备12000960号